作者:施萍 发布时间:2021-09-09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一)比特实验室:
比特实验室是以激情(Passion),产品(Product),项目(Project)的3P教育元素。通过“物联网+STEM”创新教育,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跨学科、文理交融、多元并举、个性化发展的科学教育模式,把最先进的物联网科技与创新三维艺术紧密融合,弥补应试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把课堂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但普及物联网科技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激情和梦想,在动手实践中不仅锻炼学生创造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智能的一般特征 :
八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开始迅速发展,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个性特征明显,追求新颖、独特。学生对学习实践动手技能有强烈的欲望,喜欢自己动手操作。但是,在此阶段,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尚未建立。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学习情境并结合实际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动手实践的能力,并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促进其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学以致用。
(三)初始能力分析:
八年级学生之前阶段几乎没有接触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规范的研究型学习这一领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启发,采用先让学生学,然后教师教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索新知的能力,而后教师加以引导,这样的学习学生获得的将会更加深刻。
二、活动目标
(一)、培养人文底蕴:
1、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2、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二)、促进自主发展:
1、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三)、激励社会参与:
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
三、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比特实验工具箱、电子白板等
分组:学生6-8人一组
场地:创意活动室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阶段:
1、利用电子白板播放视频或者图片,向学生展示比特工具箱可以制作的生活实用作品,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帮助学生对比特实验室有初步的认识。
2、展示已经做好的温度测量工具,向学生演示使用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制作温度测量器需要使用到的零部件,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热情。
(二)体验阶段:
1、将展示的作品进行拆分,逐一向学生介绍作品中将会涉及的零部件的主要功能。
2、提出活动要求,要求小组合作制作可测量的温度计。帮助学生分组,选择组长,保证各组学生有序开展讨论,并制定实施方案。
3、在规定时间结束之后,每组代表分别展示本组作品,简单说明制作方法。
(三)拓展阶段:
1、在已经做好的作品的基础上,提出引申问题(如:如何制作一款适用于盲人的温度测量工具),引起学生思考。
2、在小组讨论之后,分别派代表阐明本组的解决方案;针对不同小组的方案,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相互讨论,教师主要保证讨论的有序进行并及时针对学生的困惑给予指导。
3、在一定时间内,各小组成员合作按照自身的解决方案改进作品。
4、各组展示并介绍完成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5、分享和交流之后,完成小组活动汇报表:
时间 |
|
地点 |
|
小组名称 |
|
汇报人 |
|
小组成员的表现 |
|
||
小组作品的实现效果 |
|
||
小组作品的外形美观 |
|
||
小组作品的改进意见 |
|
五、活动评价
(一)、小组作品评价表
组次 |
电子模块创意组合性 |
设计制 作难度 |
设计 创意 |
实用 价值 |
整体思维 逻辑性 |
展示表达 |
合计 |
20 |
20 |
20 |
10 |
20 |
10 |
||
一 |
|
|
|
|
|
|
|
二 |
|
|
|
|
|
|
|
三 |
|
|
|
|
|
|
|
(二)、个人能力评价表
比特实验室综合素质表现 |
||||||||||
|
动手 能力 |
创新 能力 |
承受 挫折 |
观察 能力 |
自信心 |
领导能力 |
团队 合作 |
求知欲 |
语言表达 |
审美 艺术 |
自评 |
|
|
|
|
|
|
|
|
|
|
他评 |
|
|
|
|
|
|
|
|
|
|
师评 |
|
|
|
|
|
|
|
|
|
|
六、活动反思
活动设计,首先选题要接近学生生活,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在拓展阶段设置的问题应该是在上一个作品基础上的延伸。组织学生讨论需掌控时间,保证学生的关注重心在问题的解决上。
版权所有 @2020 铜陵市研学实践基地 皖ICP备17020265号-2
铜陵市木鱼山大道2888号 13073932@163.com 0562-2880707